bevictor伟德国际欢迎您!今天是:
党群工作
首页 - 党群工作 - 正文

【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】陈秉林:吃苦耐劳为石油 躬耕学海德树人

来源:bevictor伟德国际 发布:2024-10-12 09:33:28  点击量:

陈秉林

陈秉林(1936-2024),曾用名陈秉麟,教授,祖籍山东临朐。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专业,同年到东北石油学院工作,成为东北石油学院建校之初的骨干教师。陈秉林长期讲授地质学、古生物学及有关课程,并致力于含油、含煤盆地地层学研究。发表各类论文50多篇,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4项,其中国家级3项。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,其中,“依一舒地堑构造格局及其对石油地质条件的控制”的研究成果登载在1988年国家科委(科学技术委员会,现科学技术部)主办的期刊《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》上,被评价为“为在该带内进一步开展石油勘探提供了设计依据”;“中国油气区第三系”课题研究成果于1993年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,在当时被评价为“达到国内先进,某些方面进入国际先进水平”。

太子河畔  垂钓少年

1936年,陈秉林出生在辽宁省本溪市的一个中医世家,家门不远处便是流贯本溪境内的太子河。少年时代的他,常常到太子河边垂钧。在这些垂钧的时光中,陈秉林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而垂钓也塑造了他富耐心、有毅力、沉着冷静和善于观察的性格,同时,培养了他热爱大自然、保护大自然的优秀品质。

1956年,陈秉林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五年制地质专业。那时的中国,百业初兴,石油工业亦步履维艰,国际上还弥漫着“中国贫油”的论调,找寻大油田的重任便落在了地质部的肩上。作为地质学系的一员,陈秉林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在他心中,祖国的需求就是他的志向,帮助祖国早日摘掉“贫油国”的帽子,为祖国找到大油田就是他的奋斗目标。于是在毕业分配之际,当学校征求他的志愿时,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东北石油学院。

艰苦创业  严谨治学

1961年,陈秉林前往东北石油学院石油勘探系报到,正式成为一名教师。东北石油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(后迁往大庆市),这里曾是大庆石油会战的指挥中心。为油田培养高级石油技术人才是学校成立的首要目标,陈秉林也光荣地承担了这份责任。他所教授的第一门课程是古生物学,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。古生物是研究地质演化的钥匙,石油的形成也与它密不可分。为了让员工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古生物,学校急需建设古生物地质实验室,如何获得品类齐全的化石标本成为首要问题。彼时,学校在建立之初资金有限,为了不给学校增加负担,陈秉林和同事们便决定亲自采集并制作标本。然而化石要么深埋于地下,要么出露在群山之中。学校地处松嫩平原,采集化石标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他们先是在大庆和安达采集了第一批标本,但是这些标本远远不能

满足创办一流石油学院的需要。于是,他们又一起到北京西山、湖南湘乡、湖北长阳、四川、重庆等地继续寻找。含有化石的岩石常在高山上、深谷中,这就使得他们必须经常攀爬在山谷间。不仅如此,为了获得完整的化石标本,在采集时还要将目标连同围岩一起打下来,再用大背包把它们背到驻地做进一步处理,整个过程异常艰辛。历经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斗,陈秉林等人采集了30多箱标本,终于为石油学子成功地建立了古生物地质实验室。

陈秉林在野外工作照片

师者,以德而耕,传道授业解惑。三尺讲台,是陈秉林毕生的热爱。他要在这里为祖国培养石油人才,把石油地质勘探的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悉数教给员工,为员工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,为祖国石油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。

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,陈秉林在备课的时候,到大庆油田和石油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。头顶青天,脚踏荒原,陈秉林与工人一起倒班顶岗,掌握了现场工作的第一手资料,并将其融合到教案当中。在教学中,陈秉林想方设法提升教学效果。他制作了大量的胶片幻灯片,旨在化抽象为具体,增加教学信息量。去上课时,他的地质包总是装得鼓鼓的,包里面有幻灯机、胶片本、图书、教案,有时候还有便携式屏幕。无论是本科课程还是研究生课程,他都尽心尽力,一丝不苟,力求最大限度地将知识传授给员工。1985年,陈秉林作为专家学者赴美进行学术访问交流,他利用闲暇时间,专门收集、整理了许多资料,丰富了教学内容,拓宽了员工的视野。

教学幻灯片

石油地质勘探专业不仅有理论课,野外教学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。在野外,腿就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。师生们头戴草帽,背上地质包,排成纵队,早出晚归,跋山涉水……在一次实习中,一位同学不慎掉到了2米多深的大坑里。为了救助员工,陈秉林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。虽然员工成功获救,但从那以后陈秉林的腿就留下了后遗症,到了晚年更是影响到走路。即便如此,他仍然带着员工翻山越岭,授课、研究岩石、寻找油层。从1963年陈秉林开始上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古生物学,到1986年开始讲授地震地层学等研究生课程,总计开课13门。此外,他还修订充实了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约八万字。1991年,“地史学”课程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。1996年,陈秉林被评为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学工作者。

陈秉林一周工作记录

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,尤其是石油地质勘探专业,该专业的科研都需要实地考察。跟随着石油在地层中的演变,陈秉林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,在长城内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

在石油地质勘探研究过程中,陈秉林充分应用了生物地层学、岩石地层学、地震地层学、构造地层学、成因地层学等综合地层研究方法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他参加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奖。1985年,他参加了石油地质勘探标准化工作,被评为(一九八五—一九八九年)石油地质勘探标准化先进工作者。1997年,他作为主要起草人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《含油气层系划分》(SY/T 5363-1997),被评为1997年度优秀修订标准。

老骥伏枥  志在千里

陈秉林在退休后迁居到河北省秦皇岛市。这里一直是东北石油学院的地质实习基地所在地,也是正在建设中的秦皇岛分校所在地。在这里,他又有了新的目标,开启了新的征程。

早在1985年赴美交流归来,陈秉林就曾提出过开办旅游专业,但当时并不具备条件。秦皇岛依山傍海,秦皇岛分校正在筹建新专业,于是他再次提出开办旅游专业。他的提议得到了学校的一致支持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旅游管理专业本科、专科两个学制都成功建立起来,并且正式挂牌成立了旅游系。新专业成立急需有经验的教师授课,陈秉林又一次站在讲台上,主讲了旅游学概论、旅游美学、秦皇岛地方文化等多门课程。立足三尺讲台,讲好每一堂课是他毕生追求,他在课堂上旁征博引,风趣幽默,员工们都敬爱地叫他“老爷爷老师”。

作为一名地质人,陈秉林深知秦皇岛柳江盆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质构造,深入研究柳江盆地的地质遗迹、弘扬地质文化成为他退休后的又一追求。在这里,他的地质研究继续进行。他的几个记录本分别按柳江盆地、抚宁、董家口、驻操营等地名进行标注,里面有他收集的资料、研究的心得、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等。在秦皇岛,他笔耕不辍,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60多篇;把在教学中有意识收集积累的素材编撰成《秦皇岛旅游文化》一书,并在教学中引用讲授。2001年2月,他所写的《请为子孙后代留下亮甲山》一文,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登在《秦皇岛日报》上,引起了秦皇岛市政府的重视。同年4月,秦皇岛市和抚宁县(现抚宁区)两级地矿部门,对亮甲山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,停止了对亮甲山主体的一切采矿活动。直到今天,亮甲山作为柳江盆地国家级老员工校外实践基地的核心组成,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学子前来实习考察。

2001年2月,陈秉林撰写的《请为子孙后代留下亮甲山》一文刊登在《秦皇岛日报》上

2001年4月,秦皇岛市和抚宁县两级地矿部门,对亮甲山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,停止了对亮甲山主体的一切采矿活动

水润万物而不争,陈秉林是一个专注学问的人。他淡泊名利,不计较个人得失。他多次被学校评为劳动模范、先进工作者,他的科研成果获得过大庆市科技进步奖,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,石油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,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、一等奖和三等奖。1993年,他被聘为大庆石油学院校本部的教学专家,2002年被聘为秦皇岛校区的教学专家组专家。在大庆,他是大庆市第四届政协委员。陈秉林教授皇岛分院地质系到了秦皇岛,因他对地质的研究、对长城的关注,他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《科技之光》节目《长城下的秘密》一片的摄制。

陈秉林作为特邀专家参与录制中央电视台《科技之光》节目《长城下的秘密》

“哺贤心血书宏卷,铸魂精神绘壮图”,这是对陈秉林一生的教学科研的真实写照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”,什么是“科研工作者,为祖国的石油事业添砖加瓦”。

在陈秉林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执着和追求,看到了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,看到了一位爱国者的情怀和奉献。他的一生,是光辉的一生,是奋斗的一生,是奉献的一生!

(撰写人:耿丽云  陈曦  刘晓文  李万鹰)